预测未来总是很容易,而准确地预测未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但时光再次验证了,设计师George Nelson就能做到。1945年,George Nelson和Henry Wright合著了一本叫做《未来的房屋(Tomorrow's House)》的书,是当时前卫建筑商的指南。这本书历数了房屋建筑的每一个要素,其中有些章节还演示了有关起居、厨房、浴室的新概念,当时Nelson这些几乎违反直觉的设想如今都已成为现实。书中并没有一味强调外形或者美观,比如,在“睡眠”章节中Nelson这样写道:“让我们花点时间好好看看卧室,并不是屋里摆放了某些标准的家具就成了卧室,而是因为在这个地方人们要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。人们会在卧室里读书,在这里穿戴,偶尔还会在这里用餐,经常吸烟,有时候还会写写东西;他们可能会听收音机,当然,他们还得在这里缠绵亲热。”信息清晰明了:未来的房屋应该更加侧重于居住者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。
到现在,围绕人类体验进行设计的想法已经众所周知,想想Nelson工作所处的时期、地点和社会环境,让人不得不由衷佩服他的先见之明。在1953年出版的《生活空间(Living Spaces)》一书中,这位从建筑转型到家具的设计师回忆了他在1940年代与一群“自我意识很强,想法十分前卫”的年轻设计师的聚会,这些人“深度关注着社会、政治、经济以及与建筑有关的美学问题”。他记录下当时举行会议的房间,这样写道:“回顾往事,最让我感兴趣的反倒是这些房间,当然,房间是要当做房间来用,但其中的布置却更像是在发表一个宣言。当时正进行着关于现代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激烈争论……没有这些身份标识根本无法分辨谁站在哪一边。”
当时意识形态还是推动设计前进的主要动力,也为设计师们在文化和企业的领域打开一片天地,而Nelson却十分谨慎地不让自己局限其中。当有人提出Nelson向美国大众介绍Bauhaus和Le Corbusier的欧洲现代主义的时间比Pencil Point杂志发表的言论早出了好几十年,本来占主导地位的怀疑论更加引人瞩目。因为有着自我矛盾甚至自我否认的明显倾向,在整个职业生涯中,Nelson越走越远,从最初的意识形态或美学概念上的设计,渐渐演变成为更加强调常识性,以需求为基础、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视角。尽管书中描绘出的他总是显得脾气暴躁,爱与人争吵,但Nelson的目的其实一直都是在为空间、环境、文化,乃至最终为人类谋求广泛的认同。George Nelson基金会的执行总监Karen Stein概括道:“他是一个喜欢新想法的人,他也是一个喜欢事物,尤其是喜欢有用的事物的人。所以,如果一间房屋的设计不能适应其中的人类生活,对他的思维模式而言就是不合适的。”
“George Nelson太让设计作者们难堪了,一个执业的设计师写出的文章居然比我们任何人写的都要好。如果说他的写作水平超过了个别的设计水平,也并不是不合理,因为他最大的设计成就是他的思想深度,在设计这个领域里,有用的想法比有用的产品更为稀缺。”
— Ralph Caplan,1986年STA设计杂志
“他有多重职业身份——记者、建筑师、工业设计师、创意总监、老师——很多身份同时并存着,”Stein这样描述Nelson的多面角色,“他一面写着关于正在发生的事情,现代生活中发生的变化,而后所有这些文章都变成了他对家具的检验标准。”纵观全局的视角、发现问题的敏锐嗅觉以及提供解决方案的创新手段,这大概就是Nelson的众多设计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原因了。现在的房屋存在的问题就比1940年代的房屋少吗?围绕储存、用餐或睡眠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显著改善?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,只是这些问题已经变得更加不必要的复杂或者繁冗了,让我们对Nelson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。距离Nelson写下他的想法已经匆匆几十年,他的话语仍显得如此清晰——最终揭示了永不过时的设计观点。为什么?如他在《生活空间》里所述:“让设计变得如此有趣的原因是创作过程虽然总是不同,却又总是特别人性化。”